日本戰國的長槍

長槍是日本戰國時代最普遍的武器。槍之又左前田利家、本多忠勝都是使槍的名將。但是他們用的長槍,其實跟足輕的長槍大不同。武士跟足輕的槍,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武器,長度不同、構造不同、就連戰法都有很大的差別。

📺YOUTUBE 影片版

武士的長槍「持槍」

戰國時代有許多名將,以擅長使槍而聞名。例如織田的槍之又左前田利家、武田的槍彈正保科正俊,還有賤岳七本槍的加藤清正、福島正則。他們所使用的槍,長度大概在在2.5公尺以下,統稱為「持槍」。不同造型的槍,又有不同的名稱。

筆直的槍刃稱為素槍、在槍刃旁有勾狀物的稱為勾槍或鍵槍。槍刃左右兩側像是鐮刀狀分支的是十文字槍。槍刃單邊有鐮刀狀分支的是片鎌槍。但是十文字槍、片鎌槍很吃技術。《雜兵物語》曾經記載,槍法不到家的下級武士用勾槍,根本還沒打敗敵人,就把自己的戰馬給刺傷了。

戰國武士的槍法,明智光秀的部下安田作兵衛曾說。用槍的時候不要死抓著槍,維持自己的重心穩定,讓槍身靈活伸縮才是重點。在戰國時代,發展出稱為「管槍」的武器,這是在槍身上搭配一個圓筒型的槍套,稱為「管」。武士左手抓著圓筒形的槍套,右手抓著槍尾。不但能夠讓敵人猜不透槍的長度,還能夠靈活伸縮使用。在文獻裡面,還有稱為犬槍的戰法。這是把槍當作標槍往敵人丟的方法。雖然是個卑鄙的戰術,但是有時能發揮奇效。

足輕的長槍「長柄」

足輕使用的槍比較長,大約在4.5公尺以上,統稱為「長柄」。大名們對於長柄的尺寸有不同的規定。最有名的是織田信長的三間半槍,大概6.3公尺。武田跟北條使用二間半槍,長度大概是4.5公尺。所謂的「間」是日本古代的長度單位,大概是1.82公尺。


無論是二間半槍,或是三間半槍,都比武士用的「持槍」還長一倍以上。足輕的長柄則是把竹片組合,上膠之後外面再用繩索捲起來,具有很強大的韌性。6.3公尺的長槍,幾乎快兩層樓高,這麼長的長槍,要不換肩走十里應該很困難。有一說認為足輕的長柄是組合式構造,可以拆成兩截,到陣地之後再固定。

槍足輕的戰法「槍衾」

然足輕的長柄不如武士的持槍堅固。但是只要一群足輕聚集在一起,就能像刺蝟一樣發揮戰力。十幾個足輕聚集在一起稱為「槍柵」。如果是幾十個、甚是幾百個足輕則是「槍衾」。這種集體戰法,無論是防守跟進攻都有效果。


採取槍衾戰術的時候,因為足輕的長柄實在太長了,所以足輕的槍是用敲擊而不是突刺。戰國時代槍衾的訓練方法,最有名的是八王子千人同心。八王子千人同心,最早的成員大多是武田的家臣。他們在武田滅亡之後,被德川家康聘用。根據紀錄,槍衾的戰法是把握著長槍的右手,彎曲微舉過頭,讓長槍貼緊身體。足輕們低著頭,讓陣笠擋住前方的視線
。避免因為戰況變化,讓足輕心生動搖。足輕們跟著戰鼓的節奏,將長槍由上往下敲擊,利用長柄的彈性來擊打敵人,破壞敵人的陣型。


八王子千人同心,即使在江戶時代仍然延續這種訓練法。他們站在河裡,隨著鼓聲一起舉槍敲打水面。一直到幕末的戊辰戰爭,八王子千人同心才正式解散。

戰國軍隊的槍兵比例

所謂一寸長一寸強,一寸短一寸險。隨著戰國時代軍隊的數量越來越龐大,除了專業武士、領地的軍役眾、傭兵型足輕之外,戰力較弱的軍伕型足輕的比例也越來越高。為了讓軍伕型足輕敢上戰場,並且維持陣型,長柄武器逐漸成為戰場的主流。


鈴木真哉先生分析了戰國時代201封軍功狀。發現戰國武士的負傷比例,有六成是弓箭、鐵炮的遠程攻擊,第三名則是長槍,占比19%,刀傷則是4%。可見在戰國時代,短兵交戰的時候以長槍為主。講到戰國時代軍隊的組成,槍兵佔了一半以上。

武田留下軍役狀,槍兵佔了58%,騎馬武士佔12%。上杉的軍役狀,槍兵佔了65%,騎馬武士佔了10%。但是北条的軍役狀就很有趣了,槍兵竟然佔38%,騎馬武士竟然高達32%。所以從戰國時代留下的資料來看,其實北条才是騎馬武士大國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