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七夕「棚機(TANABATA)」文化考證

今天7月7日是日本的七夕。為什麼「七夕」的日文念成「棚機タナバタ(TANABATA)=織布機」呢?根據民俗學的考據,這是日本原有傳說,與中國的七夕文化習合的結果。

🎋棚機津女(タナバタツメ TANABATATUME)傳說

民俗學者折口信夫在著作《水之女》中提到「古時候村落選出服侍神明的巫女,稱為棚機津女。她居住在海岸、湖畔、大河或是瀑布邊,編織神衣獻給神明」。後來影響到皇室主導編撰的《古事記》,當天照大神躲在岩窟導致天地無光之時,岩窟外有個「天棚機姬神」編織神衣準備要獻給天照大神。

原始版本的棚機津女,是一種向神明獻身並且奉上祭品,希望神明保佑村落並且帶走災厄的文化。如果從「河伯娶妻」的視角來切入,可能會認為是迷信,但這是世界共通的原始信仰,兵長認為在研究民俗文化之時,不應輕易用現代的價值觀來批判。

大阪交野市供奉天棚機姬神的「機物神社」
靜岡縣濱松市供奉 「天棚機姬神」 的初生衣神社

🎋七夕文化的傳入

隨著日本派遣唐使到唐帝國,很有可能七夕的牛郎織女傳說,還有乞巧祭在這時候傳入日本。因為在文化傳入之前,日本就已經有「棚機津女」的概念,使得織女跟棚機津女、天棚機姬神融合在一起。

在八世紀的和歌集《萬葉集》中,和歌裡的「七夕」或是「織女」都還念作「棚機タナバタ(TANABATA)」。隨著時間流逝,後來日文中的織女的念法變成「織姬おりひめ(ORIHIME)」,只剩下七夕的念法還是「棚機タナバタ(TANABATA)」。

🎋起源於伊達政宗的仙台七夕祭

來自唐帝國的七夕文化傳入日本,首先影響皇室與貴族,在平安時代留下許多乞巧祭的紀錄。進入戰國紛亂之前的室町時代初期,足利將軍舉辦的七夕法樂也是源於乞巧祭。各位戰友熟悉的「在五色短冊寫下願望掛在竹葉上」的習俗,五色短冊是受到陰陽道的影響,這個文化定型在江戶時代。

提到日本的七夕祭,最有名的是源自伊達政宗的仙台七夕祭。但是在西元1762年,第六代仙台藩主的女兒於7月7日病逝,後來仙台七夕祭則提前到7月6日舉辦。

明治維新之後,日本在1873年改用太陽曆,因此許多地區的七夕祭變成今天的西曆7月7日。仙台在明治維新後仍然保留陰曆7月6日開始舉辦的傳統,一直到二戰之後1948年才定調在西曆8月6日~8月8日舉辦。

仙台七夕祭

🌟 🌟 🌟
如果你喜歡月翔兵長這篇文章,請申請Likecoin 為兵長拍五下手唷!(GOOGLE、FB、推特等社群帳號都可免費註冊。) 只要掌聲夠多,Likecoin 就會給予月翔兵長獎勵~
🌟 🌟 🌟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