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6月18日的NHK《歷史秘話》,以「信長萬華鏡」的標題來形容織田信長,這個評價百變的人物。正好前一陣子PTT八卦版有文章在問信長。月翔兵長想向各位戰友介紹節目,並且整理各個時代信長的形象。
如月翔兵長在拙作《日本戰國這樣讀》的織田信長篇所述,相信大多數人對信長的印象,大多是善於用兵的天才、喜怒無常的魔王、或是終結亂世的尊王者。但上述的形象,大多成形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前。而革命者與創新者的形象,則大部分來自戰後的小說與社會風氣。信長的形象可以說是隨著時代而不同,甚至有種「信長自助餐」的感覺。
🔶 江戶時代的信長形象・暴君
由於戰國時代古文書考據的門檻很高,信長的形象大多建立在江戶時代初期成書的說書等級資料《甫庵信長記》,反而信賴度更高的《信長公記》的流傳並不廣。在 《甫庵信長記》 的影響之下,許多再次二創的藝術創作在街頭巷尾流傳起來。節目提到人偶劇(人形淨琉璃)信長的暴君形象。
提到這個人偶劇,要稍微把時代回溯幾年。在戰國時代結束後180年後,以秀吉為主角的《繪本太閤記》 在1797年成書,將各版本的野史與傳說融會貫通,並且加上武將們精美的版畫插圖,簡直可以說是戰國主題輕小說的開山始祖。這套書籍在五年之間出了八十四冊,裡面除了愛拚才會贏的秀吉小人物成功記,讓庶民把對德川政權的不滿轉化為對秀吉的支持,因此這套書後來被幕府下令禁止。
以 《繪本太閤記》 為主軸,大坂在 1799年演出了人偶劇《繪本太功記》,把織田信長(ODA NOBUNAGA)改名為發音類似的小田春永(ODA HARUNAGA),羽柴秀吉改名為真柴久吉。之後本劇又再次改編為歌舞伎的劇目,信長=暴君的形象,就這樣透過各種庶民娛樂滲透到民間。
除了庶民之外,江戶時代的知識份子又是看待織田信長呢?根據胡煒權博士的研究,新井白石(1657~1725)在《讀史餘論》批評信長「天性殘忍,以詐力得志,其不得善終,乃自作自受也。非不幸也。」
🔶 明治維新時代的信長形象・尊皇者
隨著大政奉還等一系列的事件,日本的政權從德川幕府轉移到天皇,進入了明治的時代。此時以天皇為主軸的施政如火如荼的展開,尊崇皇室的風氣達到最高點,織田信秀與信長父子出錢支援皇室的舉動,受到高度的讚揚。因此在節目中提到明治維新時代,信長的形象是皇室的支援者。
不過月翔兵長想要補充一個不足的地方,信長的尊王形象在更早之前就被提出來了。江戶時代晚期的賴山陽(1781~1832)在《日本外史》中提到「(信長)的高潔,勝過齊桓公凌駕晉文公。」,賴山陽認為信長是打從心裡面尊崇皇室。
賴山陽不只影響了幕末的尊皇思想,也可以說他是塑造戰國武將形象的推手,川中島之戰的「鞭聲肅肅夜渡河,曉見千兵擁大牙,遺恨十年磨一劍,流星光底逸長蛇」也是他的傑作。大河劇《篤姬》裡面,年輕的篤姬讀了這本書,感慨自己的人生能有什麼作為。
🔶 大正時代~二戰結束後的信長形象・尊皇者的真面目為何?
歷史秘話大概只花了三分鐘,光速談完明治時代信長的尊王形象之後,立刻就跳到二戰後60年代的經濟成長期。但是月翔兵長認為在這兩個時間點中間,有兩位學者對於信長形象的分析,也給後世帶來很大的影響。在這裡補充給各位戰友參考。
二戰前的國史學大師・田中義成的看法
首先是東京帝國大學的史料編纂所的國史學者田中義成(1860~1919),他在明治~大正時代於東京帝國大學教課,後人將田中義成的授課講義集結成叢書。叢書裡的「織田時代史」的「信長の皇室推戴」章節中,田中義成認為信長「以足利的政權為鑑,認為武家政治失去了權威,天下歸心於皇室。因此信長不建立幕府,而擁戴皇室號令海內」,並且認為信長將「尊崇皇室的思想散佈到全國」。
賴山陽認為信長任右大臣但是不開幕府,是打從內心尊重天皇。而田中義成則認為信長打著尊皇的名義,其實是統一天下的戰略手段,並非真心所為。
跨越二戰的史學家・ 德富蘇峰的看法
德富蘇峰是日本的思想家、史學家以及報業鉅子。他是熊本藩漢學者之子,在明治時代創立了「國民新聞」報社(現在東京新聞的前身之一),並在報紙上發表了《近代日本國民史》,從1918年發表到戰後1952年。他認為信長並非是尊皇勤王的專利,但是信長卻比其他戰國大名更積極徹底擁護皇室。
德富蘇峰說「我並不喜歡信長,喜歡信長的人也不多」「信長注重名義、兵力、財力的合體。除了是一個外交家之外,也是巧妙的宣傳者。信長並非仁者、也非仁政者,但是個善政者。 」田中義成認為信長是為了統一天下而打著尊皇旗號,而德富蘇峰認為信長是為了經世治國而走向尊皇之路。兩者有著巧妙的不同。
🔶 戰後經濟成長期的信長形象・改革者
二戰之後,日本在1954~1970年間進入了戰後經濟成長期。這個時候日本經歷了韓戰的物資需求生產期、東京奧運帶來的景氣、以及日本基礎建設的發展,進入了以科學、創新為主的年代。原本在戰前的尊皇形象急速降溫,取而代之的是改革者的形象。
月翔兵長認為,信長認可天主教傳教的行為,與戰後歐美文化對日本的衝擊不謀而合。通說中信長的樂市樂座、用人唯才的行為,符合戰後經濟成長期,日本人對合理、制度、科學的嚮往。
東大教授小島毅曾在書中提到,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是戰後經濟成長期的信長形象推手。這一點月翔兵長也非常認同。司馬遼太郎的長篇歷史小說,發表時間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,正好跨越戰後經濟成長期。司馬遼太郎在二戰中面對戰爭殘酷,在司馬遼太郎筆下的信長,磨掉二十世紀前期尊皇勤王的思想,信長成為打造新秩序並且推動合理性經濟運營的「改革者」。
在時代的潮流,以及司馬遼太郎的影響下,信長的「改革者」終於在1980年代整個大噴發。當時有一本暢銷書《日本第一:對美國的啟示》,當時世界認為日本足以買下曼哈頓,成為下一個世界的強者,許多日本制度也受到推崇。
說不定,在80~90年代有人會覺得「如果改革者信長沒死在本能寺的話,日本會不會提早400年強盛呢?」
🔶 信長自助餐?
簡單介紹各個時代信長的形象,突然有種「信長自助餐」的感覺。世道需要尊皇的時候,信長就是一心尊崇皇室的忠臣,當潮流轉變之後,信長又成為領先日本四百年的改革者。
除去這些先入為主的觀點,真正的信長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物呢?期待今後學界的各種研究成果。
🌟 🌟 🌟
如果你喜歡月翔兵長這篇文章,請申請Likecoin 為兵長拍五下手唷!(GOOGLE、FB、推特等社群帳號都可免費註冊。) 只要掌聲夠多,Likecoin 就會給予月翔兵長獎勵~
🌟 🌟 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