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2019年11月16日,日本女星澤尻英龍華因持有毒品被警方逮捕。由於澤尻英龍華飾演明年大河劇《麒麟將至》的重要角色濃姬,此案件對於《麒麟將至》以及NHK都是重大的打擊。今年陸續發生新井浩文、ピエール瀧的醜聞,間接影響《真田丸》的重播以及《韋駄天》換角,大河劇接連不斷受到演員醜聞事件影響,因此被稱為《大河受難》。今天月翔兵長想簡單談自己對日本「自肅文化」的看法。
◆起源於「穢」的歧視文化(日文稱為「差別」)
在古代日本,還有許多受到差別待遇的階層,他們受到「穢」的文化的影響,因此遭到排擠以及差別待遇。所謂的「穢」,指的是破壞人與自然均衡狀態的不潔之物,例如殺生、死亡、喪葬。講到戰國時代的死亡與穢,應該會讓人聯想到京都三條河原吧。因為河灘地發生的穢,不會傳染到其他地方,因此豐臣秀次、石田三成、近藤勇,大多都是在河原被梟首或是示眾。
在古代受到差別待遇的人們,除了戰爭的俘囚或是犯罪者之外,其他大多都是跟「穢」的文化有關聯。相信大家都知道,日本曾經稱為「穢多」的賤民階層,通常認為他們是從事屠宰等工作者的總稱。還有一群人,具有清除穢與不潔的能力,有些是直屬於神明寺廟的特異之人、守護陵墓者。以及棄兒、殘疾者等有別於常人者,稱為「非人」。或是居住在河原從事跟屠宰或是改變自然均衡的職能者,稱為「河原者」。
在人們恐懼「穢」的時代,這些神奴、非人、河原者受到平民百姓的恐懼以及戒慎。但在西元十三世紀的鎌倉時代,人們對於「穢」從恐懼轉變為輕蔑,而這些受到差別待遇的人,漸漸從受人恐懼的特異族群,變成受到歧視者。
為什麼談演藝圈的自肅文化,要先提到日本自古以來關於「穢」呢?這是因為演藝人員,又被蔑稱為「河原乞食」,起源是來自近世對歌舞伎的歧視。就連現在被認為是日本國寶藝術的歌舞伎役者,在江戶時代的地位在四民之下,是受到庶民支持的通俗文化,經過幾百年的進化與淬鍊,才能擺脫原本被歧視的地位。就像中文蔑稱「戲子無義」一樣,我們可以藉此理解,無論在中世或是現代,演藝人員也是受到差別待遇被放大檢視的一群人。
◆「恥的文化」與經濟成長期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,美國人類學家露絲·潘乃德寫了一本《菊與刀》,其中描述西方是罪的文化、而日本是恥的文化。何謂恥的文化呢?這是指日本在意的是外來的評價與觀感,比如社會風評、鄰人的目光等外在因素。月翔兵長認為,恥的文化在江戶時代定形。江戶時代的階層逐漸固定,加上農村社會的控制力比中世更加強大。因此有所謂的「村八分」的排擠行為,剝奪村中不合群者的公共權益,並且斷絕大部分的交流。有一種說法,農村社會有十種交流活動,除了會影響他人的喪葬以及火災之外,其他八項都不交流互動。這種小圈圈排擠旁人的作法,在日本更是嚴重,即使在戰後的1950年代,發生了高中生舉發選舉弊端,全家遭到村八分的「静岡県上野村村八分事件」。
另外月翔兵長認為,演藝人員「被強迫」自肅的風氣,也跟日本的經濟成長期有關係。特別是在日本經濟強盛的80年代,年功序列制以及終身雇用制,被謳歌為日本企業能夠躍升到世界舞台的要訣。所謂的年功序列制,是依照年資調薪升官的制度,終身僱用則是進了公司之後原則上就會一路幹到退休。原本農村的群體約束力,轉移到了企業身上,加上當時景氣正好,只要照著這條路走就能飛黃騰達,自然也鮮少有人去質疑這個制度。
為什麼兵長會認為演藝圈自肅文化,跟經濟成長其背景有關呢?日本網路行銷公司NEXER,在今年四月ピエール瀧吸毒遭逮捕之後,做了「當演藝人員發生醜聞時,是否應該對其相關作品自肅」進行問卷調查。其中有54.1%認為無須自肅,而有45.9%認為應該停止播映。
60歲以上的人過半數認為應該要自肅,他們是經歷經濟成長期年代的中堅分子。而40~49歲61%則認為無須自肅,這些人在經濟成長期時還是青少年。
從以上論點看來,日本人「讀空氣」、「不給別人添麻煩」、「團體行動」、「在意外界的眼光」等特性被發揚光大,甚至走向了極端。在日本泡沫經濟高峰期的一九八八年秋季,當時昭和天皇的身體狀況開始衰退,日本的娛樂界捲起了一股自肅風潮。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,幾乎打開電視只會看到 AC JAPAN 的公益廣告。加上NHK的財源有一部分來自向國民徵收的放送料金,因此演藝人員的醜聞,更會被放大檢視。
演藝人員的醜聞,當然需要經過公正的法律裁決。但是因為一人的偏差,讓整個影視作品甚至是影視工業受到損害,這也是變相地進行女巫狩獵的行為。月翔兵長實在非常希望,《麒麟將至》能夠不受影響地繼續播出,即使是後段換角也沒關係。